【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书字号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2021)闽0205刑初138号刑事判决书
2.案由:盗窃罪
【基本案情】
2020年12月11日7时43分许,被告人廖某龙尾随被害人段某进入某地铁某站,并趁被害人段某不备之际扒窃被害人放在外套左侧口袋内的一部手机后离开现场。经鉴定,被盗手机价值人民币1116元。2020年12月16日,被告人廖某龙在某站站台被公安机关抓获。
【案件焦点】
无直接证据的“零口供”案件,如何认定被告人构成盗窃罪。
【法院裁判要旨】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廖某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扒窃他人财物,价值人民币1116元,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廖某龙曾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其在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系累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被告人廖某龙具有多次盗窃前科,可酌情从重处罚。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一、被告人廖某龙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二、责令被告人廖某龙退赔被害人段某经济损失人民币1116元。
一审判决后,被告人未提起上诉,检察机关未提起抗诉,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后语】
本案的主要问题是:(1)如何把握无直接证据的“零口供”案件的审查要点;(2)如何运用间接证据构建完整的证明体系。在盗窃案件中,犯罪行为较为隐蔽,通常缺乏监控视频、证人证言等直接证据,一旦被告人拒不供述或作无罪辩解,案件则可能面临证据不足的困境。如何审查此类案件、运用间接证据定案,做到不枉不纵,是司法实践的难点。
以间接证据定案,应严格坚持法定证明标准,遵循疑罪从无原则。同时,应当确保间接证据之间协调性、形成的证明体系的完整性、推理出的结论的唯一性。本案中,被告人廖某龙始终作无罪供述,且缺乏案发现场清晰的监控录像等直接证据,所有的有罪证据都是间接证据,但本案经查证属实的客观证据均指向廖某龙作案。案件审理中,在认真审查间接证据的基础上综合认定廖某龙实施盗窃。具体分析如下:
一、“零口供”案件审查要点
一是审查发破案经过是否客观、自然。发破案经过是指刑事案件的案发及侦查机关锁定并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过程。立足发破案经过构建证据体系,既能在主观层面反映侦查人员从立案到破案的思维演进过程,又能在客观上表明证据体系构建、完善过程及抓获经过等情况。只有间接证据时,审查发破案经过是否客观、自然,意义尤为重要。本案中,案发当日,公安机关在接到被害人段某报案后立即展开视频侦查,通过被盗地点及周围的监控发现廖某龙及全某明、骆某财有重大作案嫌疑。后经进一步研判,被告人廖某龙与另两名同伙当日活动轨迹高度一致。可见,本案被害人的报案过程及公安机关锁定被告人廖某龙为犯罪嫌疑人的过程客观、自然。
二是审查客观性证据指向是否明确。物证、视频监控等客观性证据能够更加客观、稳定地证明案件事实,对于“零口供”案件,审查重点自然要从口供转向客观性证据,指向性越明确、单一,越有利于定案。具体到本案中,证人证言、监控视频截图相互印证,证明廖某龙与两个同伙一同出现在案发现场。经比对案发现场监控视频截图发现,廖某龙穿着特征与实施扒窃行为的男子吻合。上述客观性证据均指向廖某龙作案。
三是审查被告人无罪辩解是否合理。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重点。被告人的无罪辩解若合理有据,能对案件证据提出反证,若辩解不合常理、自相矛盾,反而增强了法官内心确信。本案中,被告人廖某龙辩称其于12月15日才从郑州站乘坐火车到厦门,是来旅游的,其之前没有到过厦门,案发当天其在郑州,其不清楚为何手机中会有其乘坐12月11日从厦门北站前往郑州站的列车行程信息提示单照片。被告人的辩解与查明的事实不符,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二、运用间接证据构建证据体系
一是审查间接证据能否相互印证。单个间接证据证明力有限,在间接证据的运用上应当遵循多向印证规则,消除证据之间的矛盾,只有间接证据之间形成环环相扣的闭合证明锁链后才可以定案。具体到本案中,证人证言、监控视频截图、列车行程信息相互印证,证明案发当日被告人不仅人在厦门,而且就在案发现场。证人证言与扒窃现场监控视频截图相互印证,证明被告人当日穿着特征与扒窃男子一致。以上两组证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
二是合理运用事实综合认定排除合理怀疑。在相关间接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条之后,法官要运用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进行综合认定。就本案而言,在确定案发时间后,通过被盗地点及周围监控发现被告人随被害人向地铁站出入口通道走去。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相互印证,证明被告人案发时就在案发现场。经比对扒窃现场监控视频截图,案发当日被告人穿着特征与实施扒窃行为的男子吻合。因此,综合认定被告人盗窃事实的过程严谨合理,符合逻辑和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肯定的。
【北京长通律师事务所刑事团队】
法律的红线,触之即燃,燃尽的是自由、尊严与未来。刑事案件绝非儿戏,不管是因一时意气引发的暴力冲突,让他人鲜血染红自己前程;还是受贪念蛊惑,在经济犯罪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最终被财富反噬;又或是在糊涂中卷入复杂案件,每一步错棋,都将人生拖入不可逆转的漩涡。牢狱之门一旦开启,失去的不仅是人身自由,更是与家人相伴的温馨、追逐梦想的机会。
如果此刻,你正深陷刑事案件的困扰,或是身边亲友不幸卷入其中,不要惊慌失措。北京长通律师事务所精英刑事律师团队早已严阵以待,我们拥有无数成功化解危机的实战经验,对刑事法规熟稔于心。精准剖析证据、巧妙辩护策略,都在我们的专业“武器库”之中。把信任交给我们,让专业为你发声,在这场与法律的艰难博弈里,我们是你最得力的代理人,为你铺就通往公正裁决的坦途。
本案例来源于中国法院2023年度案例,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