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罪是指个人或单位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以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行贿罪是一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下面将从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和判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构成要件
1. 行为主体

行贿罪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对于自然人而言,无论是直接实施行贿行为的人还是作为行贿人的代理人,都可能成为行贿罪的主体。而对于单位而言,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可能被视为行贿罪的主体。
2. 客体
行贿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通过贿赂的方式,破坏了国家工作人员公正执行公务的原则,从而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
3. 主观方面
行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同时,行为人必须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这里的“不正当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非物质利益。
4. 客观方面
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实施了给予财物的行为。这里的“财物”既包括金钱、物品等有形财产,也包括提供服务、安排工作机会等无形利益。此外,还要求该行为必须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
判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的规定,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综上所述,行贿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对行贿行为的打击和惩治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应当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