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纠纷是指由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或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倒塌等原因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受害者与责任人之间产生的法律争议。这类纠纷的处理需要依据我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一、法律适用
1. 《民法典》:对于建筑物、构筑物等造成的损害,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有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第1252条至第1253条的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其他相关法规:除了《民法典》外,《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也对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的预防和控制进行了规定,旨在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二、要点分析
1. 责任主体:确定责任主体是解决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纠纷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责任主体包括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第三方行为导致的,则该第三方也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2. 因果关系:受害方需证明损害结果与建筑物或物件的脱落、坠落或倒塌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这通常需要通过专业鉴定来确定。
3. 过错认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除非能够证明自己无过错,否则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应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在实际案件中,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成为免责的关键。
4. 损害赔偿:一旦确认责任,责任人需根据《民法典》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对受害者的损失进行赔偿。赔偿范围可能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三、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建筑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应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状态;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纠纷的处理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技术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与专业技术手段来解决。当事人在遇到此类纠纷时,应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