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关于婚姻和健康状况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中。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确保婚姻关系建立在双方自愿、健康的基础上。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以及法律法规的更新,对于患有某些疾病是否可以结婚的问题有了更加宽容和人性化的态度。
1. 婚前体检与告知义务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男女双方在申请结婚登记时,并没有强制要求进行婚前全面体检的要求。但是,一方如果知晓自己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如严重的精神疾病),则有义务如实告知另一方。这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确保婚姻双方在充分了解对方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2. 不得结婚的疾病
《婚姻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禁止结婚的情形之一是“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一条款较为宽泛,具体哪些疾病属于此类并未详细列举。实践中,一般认为包括但不限于:传染性极强、难以治愈且可能严重影响对方健康的疾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果对后代健康构成重大风险的话。
3. 法律态度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法律对于个人隐私权和个人选择权给予了更多尊重。例如,艾滋病患者不再被绝对禁止结婚,而是建议采取措施避免传染给配偶或后代。这反映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权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医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态度转变。
4. 实际操作中的考量
在实际操作层面,如果发现一方确实患有不适合结婚的疾病,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宣告婚姻无效。但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对方隐瞒病情或者该疾病严重影响了双方共同生活。此外,即便存在上述情况,法院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作出裁决。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法律对患有特定疾病者结婚设定了限制条件,但这些规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发展,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中,更加注重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体自由度的尊重。对于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来说,在充分了解彼此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决策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