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4岁未成年人因盗窃行为而受到的法律处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八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而盗窃行为并不在此列,因此,14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实施了盗窃行为,通常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虽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可以逃避相应的教育和矫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挽救和帮助,防止其进一步走向犯罪。在实际操作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会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由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等多种措施来处理此类情况。还可以通过社区矫正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至于“缓刑”的概念,它主要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要求犯罪分子具备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以及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由于14岁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本身就不构成刑事犯罪,自然也就不存在适用缓刑的可能性。

对于14岁未成年人因盗窃行为所面临的法律后果,主要是通过非刑事处罚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矫治,旨在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做法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这也提醒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