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关于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诈骗金额在3000元至5万元之间的,一般认为属于“数额较大”的范畴,因此,诈骗3千元的情况通常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可能附加罚金。但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判决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犯罪手段、犯罪动机、是否主动退赃、是否有自首情节等。如果行为人能够积极退赃并取得受害人的谅解,可能会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
我国法律还规定了对于多次诈骗、诈骗多人或诈骗特定对象(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行为应当加重处罚。因此,在实际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会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来确定最终的量刑结果。

为了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社会各界都应提高警惕,增强法制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而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诈骗3千元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相对较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任何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制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和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可以有效降低此类犯罪的发生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诈骗3千元这样的案件,虽然根据法律规定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及罚金的处罚,但具体量刑还需结合个案具体情况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同时,全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方式,共同抵制和打击各类诈骗犯罪活动。